详细信息

平“语”近人显情怀——观《习近平总书记用典》随感

时间:2018年10月29日    作者:汤建军;责任编辑:马文浩  点击量:

10月8日至19日,我观看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的该节目共分为《一枝一叶总关情》等12集,由“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构成。将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使受众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听思想解读释怀后品味经典释然

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展开。第一:什么是为民?以总书记所引用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曾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故事,阐释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第二:为什么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弘扬焦裕禄精神,阐释如何做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第三:怎么样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切入点,通过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阐释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如何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旨在阐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用过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

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集《国之本在家》,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典故来切入主题,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和家风有关的思想,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的论述。

第五集《报得三春晖》,以孝道为主题,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古典诗词,展示了他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使“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治理层面,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围绕“共产党员的修身”这一主题分三个段落展开。第一:“什么是修身”。以总书记引用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为切入点,通过讲述严以修身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修课来阐释中国共产党人要不断锤炼党性修养。第二:“为什么修身”。以总书记引用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的两张伙食费收据的故事来阐释党员干部严以律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无愧于人民。第三:“怎么来修身”。以总书记引用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为切入点,通过讲述领导示范、用人导向、制度保障来阐释党员干部如何做到修身。

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集中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观,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典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三个层面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劝学”的思想:第一部分,从“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这一典故切入,以“学习是人生成长之梯”为重点,阐发“为何学”的问题;第二部分,引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一典故。

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以廉政为主题,从总书记使用过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等典故出发,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思想。

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通过对什么是人才、怎么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阐述总书记的人才观。第一部分:什么是人才,即人才的标准问题,选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用总书记的用典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阐释为爱国爱民、理想信念、实干肯干、改革创新、责任担当,这五条选拔人才的标准。第二部分:怎么培养人才,提出了怎么培养人才的问题。选用总书记的用典“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阐释为成才离不开读书学习、成才离不开锻炼、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氛围。第三部分:如何使用人才,提出了怎么使用人才的问题,即人才的任用问题。选用总书记的用典“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阐释为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不拘一格三个任用人才的要素。

第十一集《咬定青山不放松》,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所运用的古代典籍,如“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位卑未敢忘忧国”“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典故,从“为什么要有理想信念”“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和“怎样坚持理想信念”这三个问题出发,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的思想。

第十二集《天下为公行大道》,以“天下”为主题,第一部分:广交朋友——选用总书记的用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二部分:“一带一路”——选用总书记的用典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第三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选用总书记的用典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

感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

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致力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一句句“近”人的平‘语’,一首首经典的诗句,诠释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公仆情怀,以实践厚重感的方式,激活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

每一段用典都接地气,有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典,而如何让经典之谈更大众化,就需利用综合手段,让那些经典之词接一接地气,在新样态中诠释传统经典,在娓娓道来中展现经典魅力。有底气,更有人气。将高大上的主题“宣传”嵌入充满灵气的节目中,就能吸引观众,“拽”住观众的眼睛。通过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深沉的情怀、娴熟的运用。我们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视为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资源。劈如他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无论是发表重要演讲还是在一些座谈、讲会中,乃至与老百姓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总能娴熟使用经典用语,达到信手拈来的地步,这就在于他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不是浮在表面上,而是根深蒂固的融入血液之中。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深受启发,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要向总书记学习,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当成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融入到我们的精神世界之中。

义不容辞的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愿景?归根结底,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相对应的案例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扶贫、污染防治攻坚战正在全方位推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举措正在有序推进,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演绎得淋漓尽致。

平“语”近人这一节目,还增强了我们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我们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呢?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就不可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必须义不容辞的继承和发扬下去。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带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人民有力量,国家有希望,民族有希望。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积极践行“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自由 平等 公正 法制,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思想、新作为拥抱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