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身边的榜样丨机械“大拿”张天泉

时间:2022年11月02日    作者:崔美婷;责任编辑:汤佳佳  点击量:

在南京地铁6号线1标南京南站盾构施工现场,有这样一位现场负责人,总能在第一时间排除盾构设备故障,给工友们交代注意事项,为标段盾构始发、高效掘进和圆满接收做出了贡献。他就是中铁一局南京地铁6号线1标二工区项目副总工程师张天泉。

今年52岁的张天泉,是地道的四川巴中人,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在中铁一局足足工作了34个年头。从最开始的配电维修工到后来从事盾构维保工作、担任盾构队长,再到项目副总工,张天泉用30余年的稳扎稳打和实践积累,练就了丰富的工程机械维保和盾构施工经验。

2020年11月,张天泉接受公司安排来到南京地铁6号线1标二工区项目,开始与项目领导和技术人员一起策划盾构机始发事宜。由于南京南站的始发井口距离既有运营线仅一墙之隔且仅有28.7米,空间狭小只够满足盾构机机头下井,桥架及后配套台车等根本下不去,始发难度极大。

作为这一堆年轻人中资历最老、盾构施工经验最多的老师傅,张天泉结合自己多年的盾构施工经历,大胆提出了实施“盾构大分体始发”的始发建议,拟通过延长管路连接井下盾构主机和地上台车,并采用同一台后配套台车分别始发两个盾构主机的方法,在有限的井下空间内先保证始发,后期逐步提高效率,达到节约设备、人力的目标。经过公司领导、相关部门和南京地铁专家及项目技术团队多次探讨、论证,结合南京南站实际情况,最终在南京南站~夹岗站区间右线实施了这一方案,并取得圆满成功,为南京地铁盾构分体始发施工积累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由于场地空间狭小,给井下管片运输造成较大限制,导致管片拼装工效极低。为克服分体始发管片运输困难的问题,张天泉日夜思考、反复琢磨,凭借多年从事机电维修积累的经验,带领技术人员自行发明了一种盾构分体始发用可旋转式管片运输小车。此小车体积小、操作简单、灵活方便,有效保障了管片运输的安全和质量,减少了人工劳动强度,在盾构分体始发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项发明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果”,为项目年轻人攻坚克难、钻研创新树立了榜样。

“认真细致、吃苦耐劳、精益求精”,是项目领导和同事们对张天泉的一致评价。虽然只是项目副总工,张天泉却身兼多职,承担着机械设备管理和协助现场施工组织的任务。白天在工地的8-10个小时,除了定期检查现场龙门吊、盾构机及配套设备的运行状况,他还时刻关注着现场出土、文明施工和盾构机掘进工效。疫情期间,南京渣土管控严,而业主下达的节点目标却逐日逼近。为确保任务完成,张天泉想方设法协调地方存土,亲自指挥挖机翻晾渣土,一刻也不停歇,最终圆满完成了当月的生产任务,为项目部在总包部和业主单位博得了多次赞赏。

面对诸多盾构施工中遇到的安全风险或施工困惑,张天泉总是能想到别人想不出来的办法,用最省钱、最便捷、最安全的方式为项目施工生产排忧解难。

2022年6月15日,南京地铁6号线1标南京南站~夹岗站区间双线贯通,盾构施工人员在完成盾构机拆机、调运后陆续离开,项目剩余作业人员仅5-6人。而此时隧道清理工作则是重中之重,首要任务就是拆除隧道内钢轨。面对拆钢轨这种高体力劳动,剩余的几个工人根本无法开展作业,再加上南京连续两个多月的40度高温天气和全国疫情点状散发,临时聘用工人更是难上加难。而这种高体力劳动没有经验和技巧的支持,很可能带来安全风险。

面对现场人员力量不足、生产任务丝毫不减的现状,张天泉再次打开“思考模式”,每天画图计算,最终采用杠杆原理和大家一起动手制造了一种“钢轨拆除机械”。自从有了这个设备,3-4个人就可以轻轻松松拆除钢轨,最高每天达到180米的效率,既高效又安全。各式各样的小发明让工友们拍手叫绝,总是能将每一个让大家烦恼不堪的困扰,最终悄然化解。

“泉总是真正给咱们项目立下汗马功劳的人,这个大家有目共睹,他每年综合考评第一,那都是当之无愧!”项目负责人曾这样评价张天泉。面对领导和同事的夸赞,他总是谦虚地回答:“其实我做的这些很平凡,每一个搞机械的人都会,这是大家的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

三十余年的施工生涯,锻造了张天泉过硬的业务技能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他说:“虽然在现场施工管理中也有艰辛和痛楚,但是所体验到的成就感比付出多得多,当看到自己施工的项目顺利建成,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张天泉检查设备状况